一幅山水画 满城创业风

类别:政治法规 时间:2020-11-15 浏览:275
要全力推进创城这一民生实事 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是加强民生保障的迫切需要。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居民生活,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促进就业这一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全力推进这一民生实事。

  

  群山环抱,林海苍茫。一河两岸,水映山城。

  福建三明,这个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像一幅青绿山水画,铺就于闽中群山林海间。

  因拥有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保持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三明又被誉为 “绿海明珠”。

  近年来,一股浓郁的全民创业之风,穿行于三明大街小巷、群山林海。这里创造的 “山区创业模式”独树一帜,在全国创城活动中引起普遍关注。

  人们关注这种模式是因为:这个“八山一水一分田”、26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成的山区市,历史上并无创业传统。是8年前启动的 “真情创业”,两年来倡导的 “全民创业”,激发了城乡各类人群的创业激情,使创业成为拉动就业的引擎。

  人们关注这种模式还因为:不同于沿海的开放、大都市的繁华,山区创业面临资金薄弱、项目不多、环境较差等诸多难题。但是,三明市克难攻坚、戮力创新,通过营造氛围、创新政策、立体服务、产业带动,使这颗 “绿海明珠”在创城工作中熠熠闪光。他们的经验,对其他地区的创建工作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点燃创业之火

  从真情创业到全民创业


  启示:在山区老区,要创建创业型城市,就要在全市点燃创业火种,让老百姓迈出创业第一步。继而营造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让创业成为从农民到博士、从草根到精英可望又可及的梦想,实现 “真情创业”向全民创业的跨越。

  创业,需要勇气;创业,需要激情。在三明市采访期间,时时能感受到三明人挑战艰难的勇气,自主创业的激情。

  勇气和激情回荡在创业者胸中。

  电脑艺术专业毕业的三明大田人范绍团,是一位富有激情的青年。2009年初,家乡的创业氛围吸引小范返回家乡创业。经调查分析,他发现大田经济正快速发展,对广告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还没有哪家公司能提供综合性广告服务。

  商机就在这里。小范聚拢十几位志同道合的大学毕业生,成立集平面设计、影视制作、户外广告、庆典策划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传媒机构——缘博文化传媒。公司成立以来,得到多方支持,县劳动保障局提供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县文体局提供优惠办公用房。县领导多次上门,了解发展状况、运营难点。目前,公司除开展制作企业宣传画册、拍摄乡镇招商引资宣传片、主办庆典等日常业务以外,已承办大田县茶文化节等大规模活动的新闻发布、对外宣传、场馆设计布置等工作。

  像小范这样激情被全民创业热潮点燃的创业者,在三明不胜枚举。这种激情从两年来三明市小额贷款发放数额的 “提速”就能强烈感受到:2009年发放1.7亿元,比上年增长6倍,比前6年发放总额翻番。2010年前11个月,新发放3.4亿元,比上年再翻番。均居全省第一。

  

  回顾创建历程,市劳动保障局负责人说,三明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在人口中比重大, “求安稳、保工作”观念浓重。2002年,全市开展 “真情创业”活动,力促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2009年,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将创业活动扩展至城乡各类人群。一是营造全民创业氛围。通过媒体开专栏、网站建网页、社区搞活动,让老百姓了解创业政策,萌发创业热情。二是通过降低创业门槛,加大扶持力度,实行柔性管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扶持、全民参与的创业机制,推动全市从真情创业向全民创业跨越。

  全民创业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效果十分明显,体现在3个突破:

  ——创业活跃度实现突破。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比2008年增长25%和24%。创业者人数增长率为25%,创业企业增长率为22%。参与创业活动53.5万人,创业实体存活率99%。

  ——创业成功率实现突破。从2009年初到2010年9月底,创业培训合格率96%,创业成功率达44%。

  ——创业贡献率实现突破。2010年1月至9月,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销售总额、税收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21%、22%。全市创业带动就业人数6.6万人。

  培植创业之土

  从贷款政策创新到无障碍创业


  启示:三明市发挥创业政策的“施肥”效力。突破小额贷款政策,提高贷款额度,扩大覆盖人群,放宽二次贷款,延长还款期限;创新贷款模式,加大对其他形式小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减小了创业者压力,延长了企业孵化期。

  大田县和洋村村民涂建忠家是困难户。4年前,受村里创业潮带动,他学种茶制茶,申请5万元贷款买茶苗、制茶机,办起了茶场。眼下,涂建忠的茶田由最初的1亩增加为12亩,年收入达10万多元。他家盖了新房,买了家电,日子红红火火。

  大田少田,人均6分田。种地不能维持生计,和洋村许多人外出打工。县里组织专家考察后发现,这里适合种高山云雾茶。粮农转茶农,面临技术、资金难题。劳动保障部门请专家传授种茶、制茶、鉴茶技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解决买制茶机的资金,提供茶叶营销方面的创业培训。目前,和洋村茶田已由十几亩发展为1100亩,124户人家有116家建了自家的茶场,户均纯收入由过去的两万元增加到5万元。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人返村创业,收茶、制茶季节还要雇帮手。

  在大田县,许多村像和洋村一样,受益于三明市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创新性规定和其他各项服务,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走上致富路。

  县委书记赵荣生对记者说,农田有限,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产生许多社会问题。我们号召全民创业,就是要解决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大田财政不富裕,但为支持老百姓创业,依然降低小额贷款门槛,提高贷款额度。申请贷款的人,有多少符合条件,发放多少人。有了资金、技术支持,农民创业热情很高。大田县30万人,一个茶产业,开发10万亩茶田,带动10万人就业,还给周边县市提供了临时就业机会。

  三明市对创业企业的贷款政策突破体现在: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8万元,申请人范围由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扩大到高校毕业生、农村创业者等6类人员,还款期限从贷款次月分期还款改为两年后一次性还款,二次贷款条件放宽,加大对其他形式的小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

  此外,三明市制定税费减免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开放创业行业领域,统筹规划创业经营场所,减免创业者入场资金,鼓励更多人创业。他们还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创业快批服务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能,使创业者实现无障碍就业。

  强有力的支持,突破性的政策,带来创业者人数的迅速增加。承办贷款业务的兴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经常出现排队办贷款的景象。

  稳固创业之基

  从自上而下的指导到上下左右的服务


  启示:草根创业,困难多多。发动社区 (村)帮扶,可使微小型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具体帮扶。三明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创业服务体系,将服务末端深深扎根于社区,使立体化、全方位服务得以落实。

  几年来,梅列区青山社区失业人员邹满生享受了全方位创业服务:想学糕点技能,社区帮他联络三明市糕饼技能培训班;想当老板,社区推荐他参加创业培训;他开办的旺发糕饼厂想扩大规模,社区帮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下岗人员张琴参加创业培训班后,萌生了在家附近开餐厅的念头,但餐厅用房始终难于落实。青山社区负责人多次协调餐厅用房问题,帮助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帮张琴圆了创业梦。

  在青山社区创业指导室摆放整齐的一个个牛皮纸信封里,装着社区49名创业者、70名参加过创业培训者的详细资料。职业指导师周寅每天就在这里向创业者提供服务。

  不仅城市社区建有创业指导室,农村村委会也负有提供创业服务的职责。在大田县和洋村村委会活动室,记者发现,村创业指导组的人员名单和照片张贴在墙,村支书陈荣耀提起村里每户人家的创业情况如数家珍。

  发挥社区、村的作用,将创业服务根须深深扎入社区、镇村,是分管创建工作的三明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郑世兴 “最得意之处”。他认为,社区、村工作人员最了解居民、村民经济状况、创业能力、经营中遇到哪些问题、还款能力如何,赋予他们相应的职责,才能将创业服务落到实处。所以,三明市在创建工作中,将社区、村纳入考核体系,特别强调社区的作用。郑世兴以 “土鳖”自嘲,他说自己最大的兴趣是跑社区、跑乡村、跑企业,两年来,凡社区 (村)创业工作有特色的,都会去看看,鼓鼓劲。他跟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以兄弟姐妹相称,跟许多创业人员熟得像邻居。

  社区、村只是创业服务的终端。三明市的创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从市创城领导小组,全市27个创业服务中心,中心下的创业者联谊会和创业行业协会、创业专家团,到全市158个社区、1735个行政村的创业指导室,共4级,每一级都有明确的组织框架、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形成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乡 (街道)、村 (社区)四级创业组织体系。这套组织体系又通过党政推动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上下互动机制运作。

  借助这套网络,三明市的创业培训实现了结合产业特色、人群特点、个体需求开展集成性、针对性、有效性培训的目标。借助这套体系,三明市的系列化跟踪服务、专业化功能服务、互动化交流服务的设想也得以实现。

  驱动创业之轮

  从自主创业到产业创业


  启示:如何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创业壮大成林,形成产业,走上规范化轨道?三明市采取“产业带动战略”。他们集纳各方力量、组织前期调研、集合专家智慧、架构品牌战略、形成产业效应,实现从单打独斗的自主创业到区域规划的产业创业。

  五万农民闯天下,沙县小吃富一方。

  沙县小吃已成为老百姓积财聚富的创业平台。走进沙县,跃入眼帘的尽是字号各异的小吃店, “原家”、“肥姐”、 “李记”等坐拥繁华街道,接待五湖四海宾客。谁能想到,人口仅25万人的沙县,竟有5.5万人经营小吃,占全县人口的23%和农村劳动力的60%。眼下,沙县人已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开办1.9万家小吃店,年营业额达4.5亿元,年创收7亿元。这些乡土美食,有的甚至远渡重洋,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布阵。

  沙县素有经营小吃的传统。但把老百姓单打独斗、各自经营的小吃做成拉动全县人民创业的产业,实现一业兴百业旺,则是近几年的事。

  副县长罗奕星对记者说,我们的办法是,通过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全国性宣传,使沙县小吃的文化品位、美食特色享誉全国,使小吃成为沙县的名片,成为老百姓创业可以共享的产业资源。

  为促进小吃业发展,县里成立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组建小吃同业公会等机构,制定沙县小吃标准化实施细则,规范小吃标准,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设计标示。还通过举办“12.8”小吃旅游文化节,利用一些国家级活动展示沙县小吃魅力,扩大知名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为鼓励群众依托小吃产业自主创业,县政府作了许多新的尝试:实施“一乡一城一组织”的发展战略;实践沙县小吃 “创业1+8模式”,即1个创业者+政府推动、政策助推、典型带动、部门支持、资金保证、市场开发、专家指导、后勤保障8个支撑,促创业者创业;创新金融模式,除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外,在股权转让、项目合作、上市融资等方面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沙县只是三明市9县的缩影,其他各县也按照市委、市政府整体部署,实施了 “产业带动战略”:创业活动纳入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将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老百姓创业的主营项目。政府强力推动,创出区域品牌、全国品牌。政策体系、培训体系、金融体系、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产业运转,使一个品牌带动一片,辐射一方,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带动就业、创业的集合效应。

  永安林农创业很有代表性。洪田镇洪田村由大学生村官罗军带领,建立南京林业大学林竹产品研发基地,让南京林大最新研发成果在林竹企业实验推广。目前,洪田村六月坂现代林竹加工园区已创办企业11家。县里其他乡也开始推广他们的做法,

  拥有独特丹霞地貌的泰宁,利用本地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鼓励城乡居民开发旅游资源。目前全县已有5600人在旅游业创业,带动3万人从事餐饮、住宿、旅游产品开发及相关服务。

  明溪县发挥民间多能工巧匠的优势,发展气动工具产业集群,目前,已有1600人在气动工具及相关产业就业。

  清流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迅速,县里在花卉苗木专业培训上下工夫,现已有近万人从事花卉苗木业。

  宁化县利用地处闽赣边区的特点,发展边贸市场,建起边贸一条街,有500多户、1600多人创业。

  一幅山水画,满城创业风。

  8年创业,两年创城,三明这幅青绿山水画,将被满城漫山的创业风,熏染得更加青翠。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clssn.com/html1/report/3/43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