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官城里,深化改革满眼春

类别:社会保障 时间:2020-12-03 浏览:205
锦官城里,深化改革满眼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里是成都,一座被誉为天府之国的魅力之城。

  2014年, 成都人社人用不畏难、不惧险、不怕苦、不停步的实践和探索,生动诠释出这座改革之城的昂扬气势和永不停歇的前行精神。

  主动求变 回应百姓期待

  2014年初, 成都市全面深化改革清单出炉。 这份包含20余项 “深改”目标的清单,涉及就业、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职业技能培训等人社部门的众多核心业务。

  “人民群众的期待, 是最朴素的民生诉求,是我们推进深化改革的最本源的动力。” 成都市人社局局长张济环说。

  人民群众最期待的领域, 成为2014年成都市深化人社改革的切入点。

  2014年, 成都市出台 《城乡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在落实国家 “账户划转” 办法的基础上, 提出 “换算转入” 和 “补差转入”两种方式:将缴费基数、 缴费年限,换算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应年度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 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灵活就业参保人员的缴费金额,扣除对应年度已缴纳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一次性缴纳差额部分的养老保险费。

  这项改革,拓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路径,让参保群众可以无障碍、自由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成都崇州市元通镇居民郭文英,上世纪90年代初进城务工, 用人单位为她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6年前返乡后,她又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她选择 “换算转入” 的方式转移了养老保险关系,现在每个月能领692元养老金。

  2014年, 成都人社人主动求变,将变革构想转化为惠及人民群众的务实之举。

  面对社保经办人员平均每人服务3万多人的现状, 面对群众对业务经办再快一些、再简单一些、 再贴心一些的期盼,成都市人社局创建了 “数字化经办、 零距离服务” 运行模式,开发了社保网上经办服务全覆盖系统。网上经办对象涵盖参保单位、 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等, 服务项目从最初的11项扩展至100项, 实行“7×24小时”全天候服务。

  成都人社人顺应群众期待, 激发了 “深改”的活力;以实干精神狠抓落实,让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真正落地。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敢为人先 突破旧有藩篱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是成都市确定的未来发展战略。在一些关键领域,成都市既注重把握好改革方向,又敢为人先,大胆尝试。

  自6年前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成都市定点医疗机构数量飞速增加,由当年的637所增加到2013年的1655所,增幅达160%;参保居民住院人次快速增加, 从当年的121.06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09.42万人次, 增幅达72.99%。 过度检查、治疗,滥用抗生素等过度医疗现象,以及虚假住院、虚记费用、串换药品等骗保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打破了成都市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医保事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破旧之难,在于不畏艰难改变既成格局,在于路遇险阻却能执着向前。

  2014年1月, 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智能辅助审核信息系统试点运行;4月,该系统在全市推广,与之相关的监管系统也投入使用。自此,成都市的医保经办监管服务跨入智能化阳光运行阶段。

  建立以居民就诊档案为核心、以医保基金支出记录为主线、以医保监控信息平台为基础,涵盖智能审核、实时监控、辅助决策等多功能的监管系统, 不断提升医保服务、 监督管理、决策能力水平———这是成都市深化医疗费用监管制度改革的目标。

  2014年, 成都市人社部门以参保人员、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单位为监控对象,梳理医保服务行为流程及流程中存在的监管风险点,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分类管理风险点;同时,全面规划设计数据指标体系,完善了药品目录库、诊疗项目库和疾病代码库,重构了医疗机构上传数据架构。人社部门通过采集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医嘱、收费明细等数据, 将监管深入至医疗科室、床位、设备、医务人员,实现对医疗行为的精准监控。

  为了推进医疗费用监管这一系统工程建设, 成都市在总结历年来数据统计分析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药典、 医疗临床路径等医疗卫生知识库, 构建相关基础信息库之间的基本逻辑规则和关联关系, 建设医保监控规则库; 同时, 依托专家对监控规则进行修改完善, 为医疗费用联网结算、 精准化监管、 付费方式改革、 总额控制、 协议考核等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奋力前行,终有收获。2014年,成都市有8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的5.03亿条费用明细接受审核, 涉及179.14万人次。其中,两万余人次的费用单据因存在问题被清理。

  着眼未来 推动事业发展

  2014年, 成都市人社局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 “深改办”及7个专项小组,研究确定了全市人社事业“深改”总体目标、着力方位和方法路径。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深改”工作推进机制,印发了7个总体方案和26个实施方案,明确全市人社领域 “深改” 工作的“施工图” “时间表” “实物量”,建立任务台账,及时对账盘点,确保各项改革任务 “到人到事”。这一系列措施让每一项改革真正落到了 “点”上。

  改革的可贵, 在于既有立足当下、求真务实的具体实践,更有着眼未来的探索。

  2014年, 成都市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社会调查失业率工作机制,参照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统计标准,每年完成两次调查失业率统计。

  成都市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社区和农村,重点监测就业变化情况,及时掌握重点行业、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和外出就业情况,建立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制度。这进一步完善了制度,为促进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真实、全面的数据支撑。

  功在长远的 “深改” 远不止这些。

  面对技能人才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不甚规范的难题,2014年, 成都市着眼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着力消除 “被参训” 人员多、 鱼目混珠的培训机构多、补贴资金多的“三多”现象。他们创新确立了培训机构管理机制、信息化监管机制和补贴审查机制,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着力推进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和培训补贴 “三转变”。

  在深化改革的路上,成都人社人将继续前行,推动人社事业迈上新台阶。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clssn.com/html1/report/11/25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