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窗口服务和百姓期待有效对接

类别:社会保障 时间:2020-12-03 浏览:516
让窗口服务和百姓期待有效对接

  618名职工, 15个处室, 16个分支机构,257个经办服务窗口, 承担187.5万人的工伤保险以及347.2万名城镇企业职工和112.6万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业务……作为人社局的窗口单位,沈阳市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用3个零距离实现了改进窗口作风、 更好服务百姓的目标,让经办窗口的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了群众期待。

  软硬件配置和百姓需求零距离

  走近养老工伤局, 其办公环境窗明几净、井井有条,更引人注目的是社保大厦门口以及服务大厅内的两条无障碍通道。

  “这是专门为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设置的无障碍通道,方便一些工伤职工自己摇着轮椅到柜台办理业务。无障碍通道减少了他们的出行麻烦,而他们对无障碍通道的欢迎态度也时刻提示我们,要用更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服务百姓。” 养老工伤局党委副书记郭忠东说。

  “别处没有无障碍通道, 有个台阶就得麻烦别人帮忙抬轮椅,虽然大家都很热情,但总觉得老麻烦别人不好。来这里办事我就没这个担心,摇着轮椅直接就到大厅服务台。” 前来服务大厅办理辅助器具配置审批的袁先生伤残等级达到二级,他这样告诉记者。

  在养老工伤局的领导班子看来,通过硬件改造实现物理意义上零距离只是贴近百姓的最初级层次, 加强培养窗口经办人员的服务意识, 用热情服务来贴近百姓才是更高层次的零距离。

  “你们可一定得好好表扬表扬小张,这小姑娘的服务态度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我也真切感受到咱们人社局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 所以特意写了封感谢信送过来。”

  大厅一侧,记者偶遇前来送感谢信的郑善弘老人。原来,他委托在沈阳的友人代为办理异地退休手续, 本以为会很费周折,没想到经办窗口的工作人员张修毓不但服务态度友善,热情地出谋划策,而且还费了不少周折和深圳社保局取得联系,详细了解所需材料内容,在当天就开具了相关证明。

  “他前几天来服务大厅说要送感谢信,我跟他说不用,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工作。 没想到他今天又来了。”今年3月刚刚通过遴选考入养老工伤局的张修毓笑盈盈地站在一边, 脸上还带着一点儿不好意思。

  业务学习和经办能力零距离

  养老工伤局基金财务处的王丹自去年9月在沈阳市人社局组织的 “金牌课”业务讲座中获得金牌授课人称号后, 就得了个 “金牌老师” 的别名。

  “我讲课的题目是 ‘公务消费新形势公务卡使用指南’, 目的是让大家对公务卡的结算范围、 使用方法、报销程序等内容有所了解,规范公务消费, 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 王丹介绍。

  据了解,养老工伤局每年都会举办金牌课讲座,主讲人有各部门负责人,也有各部门业务骨干;讲课内容有社保政策, 也有日常业务操作办法。现在,养老工伤局的金牌课年有计划、月有讲座、场场有点评, 讲评结合的学习方式令听课与讲课双方业务水平提高都很大。

  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加强业务经办能力培训, 组织开展职工心理疏导和心理减压有关知识培训, 加强廉政、 风险及规章制度教育培训……这是养老工伤局2015年度职工教育培训方案。 贯穿全年的培训活动不仅严格按照计划安排执行, 而且会以全员考试的形式来检验业务培训成果。

  “我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并与年终考核挂钩,以此巩固学习和培训效果。”郭忠东说。

  人社文化和典型引领零距离

  沈阳人社局创造性地提出了 “人社和鸣”的人社文化理念,寓意沈阳人社人在工作中音声相和、 和衷共济,一唱百和,共同参与。 而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也充分感受到, 通过加强窗口作风建设,沈阳市的人社经办窗口已经成为 “人社和鸣” 的强音。

  “日常工作中, 我们通过树立窗口典型, 让典型 ‘领唱’, 用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和激励全体工作人员,最终实现所有人在窗口服务工作中的 ‘大合唱’。”养老工伤局党委书记乔佐文说。

  服务大厅的一角放置着经办窗口服务标兵的宣传栏, 冯晓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个曾经获得过辽宁省金融系统服务标兵、 沈阳市人社局优质服务模范窗口、 三等功、 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的 “领唱者”, 12年来始终用 “服务无大小,关键在用心” 来提醒自己, 把每一笔业务、 办事群众的每一次询问都当成天大的事来对待: 每月办理千余笔养老保险跨省或省内转移业务,一丝不苟, 从无差错; 工作遇到疑难问题, 都随时记在小本上, 及时请教同事; 为即将异地退休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认真细致,不厌其烦……

  “沈阳人社的服务理念是 ‘守约便捷尽职责, 乐业亲和赢满意’, 它体现了沈阳人社人对高尚职业境界和优秀服务品质的执着追求, 也是实现窗口服务和百姓期待零距离的必要前提。” 沈阳市人社局党组成员、 纪检组组长张强说。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clssn.com/html1/report/13/27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