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唱响就业扶贫赞歌——陕西省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类别:求职技巧 时间:2020-12-10 浏览:963
10月26日,在陕西科技大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毛绒玩具创意设计大赛。来自陕西全省的专家、学者、设计人员、贫困人员共500多人齐聚一堂,共商如何更好地发挥毛绒玩具文化产业

10月26日,在陕西科技大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毛绒玩具创意设计大赛。来自陕西全省的专家、学者、设计人员、贫困人员共500多人齐聚一堂,共商如何更好地发挥毛绒玩具文化产业助力脱贫的作用。


这次大赛由陕西省人社厅与安康市联合举办,是陕西省进一步加快带动新社区工厂建设的又一举措。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安康市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安康市结合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撬动”就业扶贫的重要支点。


安康的探索是陕西省很多地区的缩影。


2018年,陕西省还有52个贫困县,深度贫困村482个,贫困人员183.27万名,扶贫攻坚任务繁重。


如何精准帮扶贫困群众让他们脱贫致富,始终牵动着陕西社会各界的心。


10月11日,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强调,新社区工厂顺应新城镇化发展方向,使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被动转为主动,企业有意愿;使贫困地区的弱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群众有意愿。这是脱贫攻坚的长效举措,要认真研究总结,推动加快发展。


这为陕西就业扶贫工作定了基调。


“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我们充分发挥人社部门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的职责,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主动作为,通过建设新社区工厂、培育就业扶贫基地、实施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创业增收,全力以赴地为民解忧。”陕西省人社厅厅长张光进说。


精准施策挖“穷根”


2018年,43岁的徐世萍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工厂里的“蓝领”工人。


原本住在大山深处的徐世萍,一年四季在家做饭、喂猪、种庄稼。让她没有想到的是,2018年全家人在易地扶贫搬迁后不久,她便到家门口的社区电子加工厂里上班,成了一名“蓝领”工人。


“现在可以一边照顾家里,一边做工,工厂就在楼下,上下班就登几步楼梯,每月可以领2000元左右的工资,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徐世萍道出了很多贫困村民的心声。


如今,在平利县的关镇药妇沟社区,有很多有着和徐世萍一样经历的贫困村民。


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脱贫,是平利县通过兴办社区工厂,全力推进就业扶贫的鲜活探索。近年来,平利县着力发展家庭作坊型、产业转移型、招商引资型社区工厂近83家,涵盖了电子制品、耳机等的配件生产及新型手套、棉鞋等加工项目,不断孵化、培育,通过送岗进社区,让搬出来的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全力实现农民“楼上居住、楼下上班”的新生活方式。


这样的探索,意义不凡。


陕西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与主战场之一。陕西省人社厅副厅长刘会民说:“我们通过推进新社区工厂的建设,让那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这将是实现精准脱贫既立竿见影,又功在长远的一个有效途径。”


找准“穷因”,才能精准施策。


近年来,陕西省结合产业梯度转移和易地扶贫搬迁,创新建设贫困地区新社区工厂。通过设立社区工厂一次性岗位补贴,场地租赁费、水电费补贴等措施,优先向社区工厂提供创业担保贷款,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创业人员投资建厂吸纳就业。


目前,陕西省创建社区工厂535个,帮助771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探索出独具陕西特色的就业扶贫路径。


同时,陕西省积极培育就业扶贫基地,通过给予职业介绍补贴、一次性奖补资金等措施,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陕西省认定就业扶贫基地729家,吸纳贫困劳动力15297人,带动其他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10万余人。


畅通“志技”双扶路


今年47岁的紫阳县铁佛村村民王文兵,有着近30年的外出打工经历。河南、河北、山西这些地方都去过,哪里有活就去哪里。


2014年,王文兵在村干部的动员下走进了紫阳县技能培训基地,学习修脚技术。“这几年,我的收入一直在增加。现在我们家已经脱贫,还盖了新房子,生活真是大变样!”王文兵说。


王文兵是紫阳县大力推进技能扶贫的受益人之一。紫阳县结合县情,因地制宜推进技能扶贫工程,探索出“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新模式。


“通过技能培训,我们为贫困群众开辟了一条零成本、无风险、见效快、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路,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家、打造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总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劳动脱贫、技能致富的观念,撬动他们的内生动力。”紫阳县县长陈莲说。


这样的探索,昭示希望。


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创新技能扶贫培训模式,将扶智和扶志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志技双扶”的良好机制。


10月11日,陕西省白河县第八期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班上,学员就创业的各个环节各抒己见,热烈讨论。


“我们针对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科学设置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创业培训课程,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白河县金奇扶贫培训学校校长缪晓红说。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白河县实行技能培训“三三”融合模式,即“产业+就业+创业”三类培训融合推进,精准施训,满足不同培训需求;“激发动力+提升技能+跟踪服务”三种方式融合发展,实行“志技”双扶,促进脱贫致富,深受群众欢迎。


“为了进一步推进技能扶贫培训,我们降低了培训机构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门槛,吸引全社会的优势资源,共同为脱贫攻坚助力。”陕西省人社厅扶贫办主任张惠龙说。


兜牢底线暖人心


作为陕西省岚皋县就业局局长,陈亮的工作一直和就业扶贫紧密相连。今年,岚皋县成立了劳务协作服务中心,为当地贫困群众到东部发达地区就业搭建平台。


建立劳务协作服务中心和劳务输出站,是陕西省推进劳务协作、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举措。6月以来,陕西省已经在陕南建立了28个劳务输出站,组织1万多名贫困劳动力到东部发达地区就业。


今年以来,陕西省和江苏省进一步完善劳务协作机制,两省互通就业信息25.3万条,联办扶贫专场招聘会281场,组织7893名贫困劳动力赴江苏就业。


为了充分发挥托底帮扶作用,陕西省重点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大力开发公益专岗,将信息录入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陕西省在每个贫困村开发2-3个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为贫困群众编织了一张就业兜底保障网。目前,陕西省共安置“三无”贫困劳动力81154人,其中公益专岗安置25424人。


大体来说,女人照相都化了妆,头发有长有短、有烫有染,有的还别了好看的发卡。男人大多发型整齐,虽然标准照上服装所占的版面很小,但还是能看出服装的考究。西装领带自然不用说,就是穿夹克,领部也会有整齐的内衣衬托,有的衣服肩部还带有装饰……以前只知道女人爱美,从这里看出其实男人也爱美。翻阅一张张表格,看到上面的很多照片就像艺术照、明星照,人们大多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神情坚定。他们分明是在展示,即便是失业了,生活依然美好,对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卡代替了很多证件。根据每个人的社保卡号,可以查到就业、失业、社保等信息。此外,社保卡还有银行卡的功能。虽然办卡时仍然需要填表和提供照片,但卡上的照片已经是电子版的了。


现在,人们对就业、失业、创业的认识,以及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使他们在自主择业上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能准备。这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就业观念,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还对社会的创新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完善的社保体系,也使就业更为自由和充分。丰富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记者 王宝杰 邹梦秋 通讯员 独萍 常锋)


注:本文转载自:http://www.newjobs.com.cn/Details?newsId=C76CEA7CB23EF8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