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促进精准匹配

类别:政治法规 时间:2020-12-11 浏览:769
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促进精准匹配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地区公布了短缺职业排行、区域人才紧缺指数等,为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落实“六稳”“六保”对就业工作的相关要求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应该说,及时搜集、分析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就业、流动,对实现供需精准匹配,进一步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都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监测在调节结构性失业中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众所周知,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充分。为此,畅通信息传递渠道、解决供需匹配中的信息缺失问题就成为一个现实需求。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及时搜集、分析相关求职、招聘、流动、薪酬等信息,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相当于劳动力市场的指挥棒。

  一是为劳动者求职、流动和人力资本投资提供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在求职、流动等方面拥有充分的选择权,而在做出选择之前,其所拥有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具有巨大价值。比如,劳动者在求职和流动过程中,空缺岗位信息就是关键信息之一,在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的情况下,这种信息就更为重要。再比如,当劳动者想要参加培训等相关活动时,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者能力要求的信息,又可以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

  二是为用人单位岗位设置、人才招聘提供参考。一方面,信息搜集、分析和发布为用人单位解决了从哪里招聘人才的问题,这也是诸多人力资源服务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内容;另一方面,信息监测和发布也为用人单位设定职位薪酬水平、岗位规模等提供了参考。比如,当一个企业不知道该为某一岗位设定多高工资时,薪酬调查信息就会派上用场。

  三是为政府的公共就业资源投放提供参考。提供就业信息和相关分析预测,本身就是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之一。在劳动力市场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处理技术日益进步的背景下,公共就业服务资源该向哪些群体、哪些区域倾斜,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内容该在哪个环节加强,都将获得更好的支撑。比如,根据市场短缺的职位,公共就业培训就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针对性的倾斜,以缓解缺工带来的效率损失。当观测到市场的薪酬水平发生变化时,政府在设定最低工资时,就有了调整幅度的参考。 

  优化监测体系,提高信息监测的效能

  一是要更加注重发挥信息监测的预测研判作用。信息监测有多重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了解人员就业、流动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及时发现就业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历史观测积累的信息,并结合未来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利用数量分析方法,探索就业市场的变化规律,为理解当期劳动力市场特点和研判未来的就业变化趋势提供支撑。这是一个综合信息监测和分析体系,未来随着数据积累速度的上升和大数据等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信息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的价值将更加凸显,需要给予关注。

  二是优化劳动力市场监测体系。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都在通过各种媒介提供供需、流动、薪酬等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的途径日益多元,劳动者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也大大拓宽。为此,需要发挥各类主体特别是招聘服务机构的协同作用,扩大供需监测的覆盖范围,适当增加薪酬等监测内容,这是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前提之一。

  三是畅通信息传导机制。信息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给政府、劳动者、用人单位等劳动力市场的相关主体提供决策参考。当前,信息积累这一环节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需要加以努力的是进一步畅通信息传导机制,更好地发挥信息监测的作用。要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综合使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渠道,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建立政策制定者、信息解读和分析的专业人士、信息提供者之间的交流机制,为形成人才培养、培训、配置的工作合力提供支撑。

  需要指出的,从信息监测到劳动市场相关主体做出决策和调整,涉及多个环节。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过程中的信息问题是最基础的环节,而根据这些信息去进行人才培养、公共培训资源投放等,需要的时间更长,环节也更为复杂,但其意义也更为重要,这一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注意。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clssn.com/html1/report/23/18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