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毕业不就业宁做“啃老族”的深层背景

类别:社会保障 时间:2020-12-21 浏览:384
叩问毕业不就业宁做“啃老族”的深层背景
去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袭卷全球,国内不少企业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啃老族”现象也引发各界的关注。日前,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华正学,浙江大学社会学系老师刘志军博士做客《财经三人吧》,与本报记者共同探讨“啃老”现象。

    “啃老族”现象在国外也存在

    吧主:据公开数据,全国应届毕业生今年净增52万,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学生,今年将有700万人以上需要就业。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部分行业用人需求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啃老族”人群也在增多。你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国外的情况又怎么样?

    华正学:现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开始步入就业的年龄。在目前背景下,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上确实有那么一些人由于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以及不愿意或无法就业等原因,靠父母的经济资助维持生活,被人们称为“啃老族”。不过,父母对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也是国人的一种传统。因此,我们要把依靠父辈维持生活的“啃老族”,与偶尔从父母那里获得救济的行为进行区分。那些有机会但不去工作,依靠父辈维持生活的“啃老族”群体应该受到谴责。

    刘志军:从词源来看,“啃老族”源于西方,是指不工作,不接受教育,也不愿接受培训的一类人。从国外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啃老族”现象在国外也存在,像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有。

    每个国家和社会都存在失业现象,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失业现象会趋向严峻。失业的人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能向父母寻求经济支持,所以成为暂时性的“啃老”一族。实质上,“啃老族”主要指一类人,这些人自己能够自食其力,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却眼高手低或不愿意劳动。所以,正如华老师所说,“啃老”的人有多种类型,社会和舆论也要区别对待。

    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吧主:有人说,国内的“80后”是独生的一代,是在温室中长大的一代,是没有挨过饥饿的一代。因此,担忧国内“啃老族”的数量今后会增加。

    刘志军:相对之下,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更容易滋生可劳动却不劳动的“啃老族”。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家庭收入和财富也不断增加。这为年轻一代的“啃老”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年轻人对于道德、文化和素养可能存在偏差,导致不少“80后”的独生子女在思想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责任意识淡薄,从而容易导致“啃老族”的蔓延。

    华正学:除了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现象可能也是重要一个因素。根据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家庭成员的很多事情都由家长来管理和安排,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80后”独生一代的小孩子,被视为家庭的掌中宝,如果由于观念和能力等各种原因没有工作,很自然就成为“啃老族”。相比之下,在以前,家庭里有那么多孩子,想“啃”也很难有条件。

    刘志军: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在“80后”的独生一代,部分家长的权威性已经受到极大的挑战。不过,家长们帮助和接济子女的义务依然保留,当子女提出要求,父母常常无法拒绝,这也是容易滋生“啃老族”的原因。

    “啃老”与家庭条件没有必然关系

    吧主:我们刚才谈到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与“啃老族”现象的关系。另外,我们的读者还很感兴趣一个话题,即富裕家庭里是否更容易滋生“啃老族”现象?

    刘志军:不能一概而论。根据我们的观察,“啃老”一般与个人的责任心、品德及心态有关,与家庭条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所以,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学校老师的教育。

    华正学:因为工作和生活关系,我曾经和一些私营企业主家庭有过接触。或许是受其父辈的拼搏精神感召,很多私营企业主的子女也很争气,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同时,我还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非常注重子女素质的培养。

    观察员说——

    “家庭、学校教育也很重要”

    针对本期话题,我们还邀请了两位观察员:小营街道社区分院副院长金帆与上海某高校管理系老师李君,做客“财经三人吧”现场。两个观察员的话也给我们留下启迪和思考。

    金帆:现阶段,独生子女现象与“啃老族”的关系值得思考和关注。以前,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孩子间可能会相互竞争,通过学习或其他方式,获得父辈的认可。现在不同了,只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争先恐后宠爱孩子。如此一来,被长期溺爱后,孩子容易产生过度的依赖,缺乏忧患意识,没有责任心。所以,家庭的教育非常重要。

    李君:这几年,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依然潜移默化对学生灌输“错误的精英意识”。这样的环境下,子女在择业时往往有挫败感或不愿意就业,容易成为“啃老族”。所以,就业观的引导和形成或许要从小抓起。

    26岁的小刘,本科毕业去了英国留学。花了一年多时间,用了三十多万,去年,小刘从英国硕士毕业归来。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国内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想想自己这些年的学习开销,面对低薪或他认为没前景的工作,小刘选择了放弃。对此,小刘的父母也赞同。“宁可玉碎 不能瓦全”,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儿子很优秀。反正家庭条件尚可,不用小刘赚钱帮扶,如果没有理想的岗位,工作可以慢慢找。

    不过,和学生时代不同,暂时待岗的小刘开销可不小。“其实,我的内心是痛苦的。留学回来又没有工作,感觉有些自卑,最主要的是缺乏成就感。”小刘坦言,社会变化真快,出国前也没想到目前的处境。自己也考虑过创业,不过暂时还没想到合适的项目。

    真正的“啃老族”最令人担忧

    吧主:金融危机使“啃老族”现象受到关注。那么,“啃老族”现象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刘志军: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加剧,需要父母接济的人增多。不过,经济形势严峻并不是“啃老族”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由此出现的“啃老”现象一般也不会长久。我们担心的是,那些可就业却不就业的真正的“啃老族”。如果这类人数量增多,对经济发展肯定有影响。

    华正学: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4-2-1家庭”(4个老人,1个小孩)逐渐成为主流。不远的将来,“80后”或“90后”将成为家庭的主心骨,所以,如果“啃老族”现象日益蔓延,劳动的年轻人少了,享乐的多了,可“啃”的资源将难以为继,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肯定也是不利的。

    拒绝“啃老”心态和责任心很重要

    吧主:据我和同事的观察,在海归群体里也出现了“啃老族”的身影。

    刘志军:在浙江,很多家长花费巨资让子女自费留学。不过,目前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海归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或许是高昂的留学费用让少数海归感觉不平衡,高不成低不就,从而放弃了就业。

    华正学:所以,心态和责任意识很重要。在目前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倡导“依而不靠、哺而不啃”,即一定程度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但不能完全依靠父母;提倡通过劳动为社会做贡献,绝不能贪图享乐。这些都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舆论的引导,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clssn.com/html1/report/1/84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