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培 大国“铸”匠

类别:管理培训 时间:2020-12-29 浏览:304
以赛促培 大国“铸”匠

  主持人:本报记者黄晓云

      嘉 宾: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玉杰广东省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主任辜东莲 

  谈意义--技能大赛是产教融合的最佳载体

  记者: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信祝贺,对做好技能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中央高层如此关注技能大赛和技能人才发展,传递出哪些信号?

  辜东莲: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贺信中对做好技能人才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作出的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技能人才发展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从职业教育服务就业来看,职业技能大赛是产教融合的最佳载体,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优先发展、技能人才引领发展、中国制造创新发展、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重要举措。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精神,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树导向--持续释放竞赛的“溢出效应”

  记者:健全技能竞赛体系,提高技能竞赛质量,对于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国工匠有哪些重要作用?

  辜东莲: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充分借鉴了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的办赛理念和标准,所有86个项目均服务于实体经济,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70%,为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树立了风向标。

  大赛吸引了来自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企业各年龄段的选手广泛参与,促进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横向联系。近年来,由于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的优异表现,国内很多院校对标世赛经验和标准,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培的火热氛围,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以推进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性任务为目标,竞赛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新产业新职业及院校专业群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新引擎。

  记者:摘金夺银不是竞赛唯一目的。如何防止“锦标主义”倾向,更好地将技能大赛打造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平台?

  辜东莲:竞争性是大赛的重要特性,每一个参赛主体都希望在竞技场上赢得竞争,夺取锦标,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一旦陷入“锦标主义”,在目标定位上以夺取锦标、争金夺银为唯一追求,显然会背离技能大赛的宗旨和精神,引发恶性竞争,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因此,应着力将竞赛打造成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抓手,发挥竞赛的正向作用。

  一是加强竞赛标准与成果转化,形成竞赛的“溢出效应”。充分发挥4个世赛研究研修中心的科研引领作用,推动全国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广大企业加强竞赛成果转化,将先进的竞赛标准应用到技能人才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上。

  二是不断完善奖励、表彰、激励、考核机制,发挥竞赛的示范引导作用。要加强对各地组织参与竞赛的考核与激励,加大贫困地区参与竞赛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参赛范围,鼓励更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企业代表参赛。同时要将竞赛成果转化工作纳入考核,充分调动参赛单位转化竞赛成果的积极性和分享成果的主动性。

  三是不断开发新赛项,动态更新竞赛内容,以新的竞赛标准引领技能人才培养。要鼓励优质企业和院校合作,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运用中国制造的先进成果,积极开发新赛项,不断调整、更新竞赛内容和形式。推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推动先进产业技能标准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国际化,为中国与世界技能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陈玉杰:防止竞赛的“锦标主义”,一定要避免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蔓延滋长,正确认知竞赛,回归技能本位。

  一方面,完善各项制度安排,强化竞赛选手选拔和竞赛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另一方面,以竞赛标准为引领,推进人才培养;以竞赛集训基地建设标准,带动教学场地建设;以竞赛专家教练遴选标准,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竞赛选手竞赛评分系统,带动考核评价改革等,推动院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展未来--应进一步提待遇、畅通道、激活力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发展状况如何?

  柳学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贺信精神,落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一要求,亟须明确、分析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发展存在的痛点和堵点。

  一是技能人才的总量不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虽已超过2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从国际方面来看,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技能人才占比为70%-80%,相比之下,我国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技能人才的结构不优。从技能水平看,高技能人才比重偏低。我国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约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而发达国家该比例为40%-50%;制造业中的高级技师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到4%,远低于发达国家32%以上的水平。同时,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即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长期保持在2以上,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三是技能人才的认可度不高。“唯学历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较为浓厚,多数家长不愿让孩子去学技能。部分劳动者也不愿意到车间一线工作,一些技能劳动者希望尽快转到管理岗位。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地位不高。

  记者:在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方面,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柳学智:一是调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招生比例。当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常态,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日益显现。

  从国际方面来看,发达国家的“职普比”(即一个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收本地学生数量的比例)普遍较高,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均在7∶3左右,瑞士高达8∶2。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必须扩大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招生人数,调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招生比例,逐步将我国的职普比从目前的4∶6提高到6∶4。

  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统筹其他类型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政策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招生、经费、教师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建立统一、公平的政策环境,加大支持力度,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职业教育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促进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供给质量。

  三是畅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当前,高技能人才可以参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已经贯通。在此基础上,应统筹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职称制度,建立统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全面打开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畅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党政人才之间可转换的职业发展通道,改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发展空间有限的现象,激发技能人才的发展活力。

  陈玉杰:建议加强法制工作基础。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缺乏专项法律的保障,各主体权利义务不明晰,应尽快制定出台《职业技能开发法》。

  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当前,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技能劳动者待遇相对偏低,职业上升空间与成长通道偏窄。“干部工人”身份限制、编制问题、招生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因素,制约了技能人才发展。

  下一步,应继续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激发技能人才活力,创新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建立完善国家资历框架,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技能竞赛体系,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培育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clssn.com/html1/report/23/24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