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作室”让农民工挂上“专家号”

类别:劳动法制 时间:2021-01-08 浏览:36067
“一个工作室”让农民工挂上“专家号”

  “碰到工伤争议,人社窗口就在家门口,即接即办、就地化解,我心里的委屈没了!”农民工小林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社专窗连连点赞。

  原来,湖州市人社部门依托区(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乡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分中心,整合监察、调解、仲裁、信访等部门力量,设置群众接待人社专窗,形成人社领域群众诉求“一窗受理、分类流转、多元参与、协同处置”的闭环工作机制。

  在湖州,“一窗受理”为农民工打造了“家门口纠纷化解地”,而“老宋谈心室”则让农民工挂上了“专家号”。

  “如果把湖州市吴兴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比作县区医院的话,那中心的‘老宋谈心室’就像专家‘诊室’,让我们走上了‘专科通道’,得到了‘专家诊治’!”农民工小张比喻道。

  “针对基层工伤案件调处中建筑领域工伤事故较多、项目承包、转包、分包情形复杂、农民工自身举证困难且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处置不当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等问题,我们成立了‘老宋谈心室’,由农民工信得过的资深调解员宋玉健带队,组建了建筑领域专职调解员团队,探索了‘以专克难、以事释法、以老带新、快速高效’的农民工工伤调处模式。”吴兴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副主任吴新惠表示。

  宋玉健作为“老宋谈心室”的负责人,自2013年至今已成功调处建筑领域工伤纠纷184件,累计为农民工争取赔偿金额约519万元,他被农民工亲切地称为老宋。

  “做好农民工工伤案件调处,关键是一个‘快’字,要及时响应农民工朋友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确保矛盾稳控在一线,纠纷化解在基层。”宋玉健总结了“三步调解法”。

  第一步是“谈”。找双方当事人了解纠纷性质、起因、经过,把握局势,找准矛盾焦点。不久前,四川籍水泥工辜某被工友发现倒在了作业屋内,送医后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医院诊断为心源性猝死。辜某的亲属们闻讯后纷纷向施工单位讨要说法。面对情绪激动的亲属,老宋深入了解情况,用扩音器稳定辜某亲属的情绪,为其解决食宿,与施工单位积极沟通,在第一时间将事故的社会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步是“调”。认真听取工伤职工、工亡职工亲属、施工单位、工地项目各级承包商等各方意见,协调各方要求。调解员团队有序分工、各司其职,多渠道调查取证。

  “调解员就像看病的医生,每一件工伤案件就像一位病人,案件中每一个细节(症状)都值得引起注意,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反复检查,梳理事故发生经过,厘清用工关系事实,敲定事故各方责任。”“老宋谈心室”调解员沈斌说。

  第三步是“解”。调解工作必须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调解员应牢记的原则。

  比如,对于辜某在工地意外去世事件,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辜某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属于工伤认定范围;辜某所在施工单位已按项目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辜某应当获得工伤保险保障。据此,“老宋谈心室”调解员用浅显的语言向辜某亲属做了耐心解释,保证辜某亲属能及时、足额获得赔偿,并配合辜某亲属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得到了辜某亲属的认可。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clssn.com/html1/report/23/27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