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开发国际移民红利

类别:政治法规 时间:2020-11-29 浏览:847
中国需要开发国际移民红利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对国际移民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大。 但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士的比例仍很低, 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0。 3月19日在京发布的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 由此呼吁, 进一步放开国际人才流动, 开发 “国际移民红利”。

  外籍人才比例偏低

  《报告》 指出, 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为84.85万人,近十多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9%, 比1990年—2000年的3%有所提高。英国汇丰集团2014年10月公布的 《外派人员调查报告 (2014)》显示,在 “最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的国家或地区”排名中,中国总体排名位列第三,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超过美国、 日本、 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较低的生活成本。

  尽管如此, 中国境内外籍人才的比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占中国总人口的0.06%, 基本上为世界最低水平, 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8%, 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 甚至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1.2%。 就连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这一数字也达到0.4%, 为中国的数倍。 我国亟须开发 “国际移民红利”。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介绍说: “‘移民红利’ 在发达国家科技和经济领域的作用突出。 如1960年至2013年, 美国有72名移民科学家得奖, 占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的1/4左右。 在创业方面, 移民表现尤为突出。 美国市值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 有近一半是移民创建或共同创建的。 根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 外籍人士对新加坡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 其中37%来自有专业技术的白领阶层。”由此可见, 我国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时候, 应该大力开发 “国际移民红利”, 确保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才移民体系需要系统化

  要开发 “国际移民红利”, 就需要建立系统的人才移民体系。

  目前, 我国主要采用外国人在中国就业, 外国专家在中国工作,留学生回国、 在华留学生和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申请等多种制度并立的行政管理模式, 相互之间并没有衔接,不成体系。

  所谓系统的人才移民体系, 即由签证、 绿卡、 入籍等构成的递进的政策体系。 这一体系规范了国际人才的进入、 工作、 居留、 成为公民的各个环节, 是一整套引进、 选拔、 评估人才的招募机制, 是世界各地顶尖人才来中国寻求发展、 发挥作用、 作出贡献并且安家扎根的基本保障和配套政策。 其中, 签证应对的是短期人才需要与流动, 以及人才环流的行为, 避免非长期需要的人才留下来成为负担; 绿卡和入籍制度, 则用来欢迎长期需要的人才以及杰出人才永久性流入并最终归化为本国人才。

  王辉耀告诉记者: “人才移民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是加快来华留学签证与工作签证的衔接, 从制度上放开留学生毕业在华工作的限制,设计来华留学毕业生在华寻找工作的临时签证, 以及临时签证与工作签证的转换, 畅通 ‘在中国找工作———获得工作签证———申请绿卡———入籍成为中国人’ 的路径,留住来华留学生中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二是加快研究制定 《投资移民法》 和 《技术移民法》; 三是设立专门的移民事务管理机构; 四是完善经济移民制度, 放开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 五是完善包括非常规移民、 亲属移民等在内的相关移民制度。”

  技术移民法亟须完善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世界各国都积极制定和完善以技术移民法为重点的移民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福介绍说: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各国的技术移民法呈现出选择性增强、 聚焦高端人才和法律技术更加成熟的特点, 通过引进外国高层次人才振兴本国经济。 以技术移民法为重点的移民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 例如, 德国实施外国高层次人才计划, 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高层次人才直接获得永久居留资格。 日本推出在日外国人才积分制, 将过去原则上获得在日永久居留资格所需的10年居留期间缩短为5年。 中国必须在世界各国的移民法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否则, 我们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将在法制环境竞争中先失一筹。”

  刘国福认为,目前我国技术移民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关技术移民的整体谋划不足,很少系统和长远地考虑如何发挥技术移民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延揽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中国的改革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大引进国外智力的力度。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clssn.com/html1/report/11/82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