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后”研究生返乡当“猪倌”

类别:政治法规 时间:2020-11-29 浏览:613
“80 后”研究生返乡当“猪倌”

  从农村娃到研究生,从捧 “金饭碗”到返乡当 “猪倌”, 郑培坤用所学知识带动群众走上生态养殖的致富路。

  人生路上艰难抉择

  说起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的郑培坤, 人们都称他为 “傻子”。2001年,郑培坤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动物医学专业录取,成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2005年毕业后,他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被学校推荐到荷兰帝斯曼公司湖北省区做销售工作,每年有近20万元薪酬。在外企打了3年工,虽然待遇不错,但他认为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008年, 从小就有做企业家梦想的郑培坤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和父母的反对,也不顾外企老板的加薪挽留,放弃 “金饭碗”, 与同学合伙在湖北大冶市兴建了一个100头母猪的养殖场,开始了创业之路。

  2008年凝冻灾害, 生猪流通量受阻, 但凭借自己的专业水准和精细化的管理, 郑培坤硬撑了下来。 到2009年, 生猪市场需求量极大, 行情高涨, 他和同学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元。就在这时, 郑培坤决定将猪场全部转让给合伙同学。 为了提高知识水平和养殖技能, 他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2011年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他一边学习, 一边创业。通过精心准备,郑培坤投资150多万元在大冶市租地建起了自己的生猪养殖场。 没想到, 当年亏损80余万元。 他向亲戚和朋友借了30万元, 同时将猪场抵押给饲料供应商, 再次起步, 偿还债务后盈利50万元。

  返乡创业扬帆起航

  2012年春节,郑培坤回家乡考察时发现,家乡生猪养殖市场空间大,利润高,尤其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返乡青年创业。他返乡创业的念头油然而生。

  于是,他在本村生态较好的桃树湾租赁土地20余亩,投入150余万元修建年出栏5000头的标准化养猪场。2013年7月,他从武汉中粮集团引进第一批种猪。然而,由于资金链断裂,猪场短缺饲料。通过申请, 县信用联社给他贷款50万元,还将他列为 “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帮他渡过资金难关。

  2014年,为了支持他创业,镇政府协调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30余万元, 帮助他修通了从村口到养殖场的道路,同时还解决了用水问题。去年,他的养殖场出栏生猪2000余头,年创产值500万元,实现利润100余万元。

  携手乡邻共同致富

  为了做强做大养猪产业,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郑培坤先后投入260多万元, 修建了母猪栏舍、 饲料加工车间、 疾病诊疗室等。同时,为解决环保问题,他修建了鱼塘、蓄水池、沼气池和排污沟,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生态养殖。

  2014年,郑培坤注册成立岑巩县双农牧业有限公司。有了公司和资金保障,他开始发动有信心养殖生猪的老乡加入公司。为带动乡亲致富,解决乡亲的后顾之忧,他成立岑巩县合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向每户养殖户免费赠送5头猪崽,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和预防疾病资料。

  “如果没有郑培坤的帮助, 去年我家喂养的5头肥猪就损失了。”去年,塔山村青树湾组农户郑尔分养殖的肥猪得了口蹄疫病后,郑培坤及时上门救治,帮助郑尔分化解了危机,增收1万多元。

  “郑培坤的养殖场规模大, 我种植的南瓜卖给他作饲料,去年就收获1万多元。”说起养殖场给村民带来的实惠,村民郑尔田高兴地说。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如今,郑培坤经营的养殖场每年为群众提供猪种改良300余次,实现经济效益100万元;改良土地300多亩,让100余亩抛荒地得到综合利用,产生直接效益200万元。郑培坤带动周边300余农户走上生态养殖致富路,户均实现增收5万元。

  今年 “五一”, 返乡创业、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郑培坤获得了岑巩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今年7月,郑培坤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为他发展养猪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clssn.com/html1/report/14/482-1.htm